2014年1月22日星期三

apache日志格式定义

Apache文档已经给出了所有可用于格式串的变量及其含义,下面是其译文:
%...a: 远程IP地址
%...A: 本地IP地址
%...B: 已发送的字节数,不包含HTTP头
%...b: CLF格式的已发送字节数量,不包含HTTP头。例如当没有发送数据时,写入‘-’而不是0。
%...{FOOBAR}e: 环境变量FOOBAR的内容
%...f: 文件名字
%...h: 远程主机
%...H 请求的协议
%...{Foobar}i: Foobar的内容,发送给服务器的请求的标头行。
%...l: 远程登录名字(来自identd,如提供的话)
%...m 请求的方法
%...{Foobar}n: 来自另外一个模块的注解“Foobar”的内容
%...{Foobar}o: Foobar的内容,应答的标头行
%...p: 服务器响应请求时使用的端口
%...P: 响应请求的子进程ID。
%...q 查询字符串(如果存在查询字符串,则包含“?”后面的部分;否则,它是一个空字符串。)
%...r: 请求的第一行
%...s: 状态。对于进行内部重定向的请求,这是指*原来*请求 的状态。如果用%...>s,则是指后来的请求。
%...t: 以公共日志时间格式表示的时间(或称为标准英文格式)
%...{format}t: 以指定格式format表示的时间
%...T: 为响应请求而耗费的时间,以秒计
%...u: 远程用户(来自auth;如果返回状态(%s)是401则可能是伪造的)
%...U: 用户所请求的URL路径
%...v: 响应请求的服务器的ServerName
%...V: 依照UseCanonicalName设置得到的服务器名字

在所有上面列出的变量中,“...”表示一个可选的条件。如果没有指定条件,则变量的值将以“-”取代。分析前面来自默认httpd.conf文件的 LogFormat指令示例,可以看出它创建了一种名为“common”的日志格式,其中包括:远程主机,远程登录名字,远程用户,请求时间,请求的第一 行代码,请求状态,以及发送的字节数。

有时候我们只想在日志中记录某些特定的、已定义的信息,这时就要用到“...”。如果在“%”和变量之间放入了一个或者多个HTTP状态代码,则只有当请 求返回的状态代码属于指定的状态代码之一时,变量所代表的内容才会被记录。例如,如果我们想要记录的是网站的所有无效链接,那么可以使用:

LogFormat %404{Referer}i BrokenLinks



格式中的各个参数如下:
%h –客户端的ip地址或主机名
%l –The 这是由客户端 identd 判断的RFC 1413身份,输出中的符号 “-” 表示此处信息无效。
%u –由HTTP认证系统得到的访问该网页的客户名。有认证时才有效,输出中的符号 “-” 表示此处信息无效。
%t –服务器完成对请求的处理时的时间。
“%r” –引号中是客户发出的包含了许多有用信息的请求内容。
%>s –这个是服务器返回给客户端的状态码。
%b –最后这项是返回给客户端的不包括响应头的字节数。
“%{Referer}i” –此项指明了该请求是从被哪个网页提交过来的。
“%{User-Agent}i” –此项是客户浏览器提供的浏览器识别信息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在PVE使用虚拟 USB 存储设备 + ARPL 引导 DSM

  部分内容来自: https://blog.myds.cloud/archives/synoboot-usb-image-in-pve-virtual-machine.html 虚拟机建好之后,打开配置文件 nano /etc/pve/qemu-server/100.conf ...